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ESG&碳市场一周动态(7.5—7.11)

ESG&碳市场一周动态(7.5—7.11)

时间:2024-07-13
浏览量:16149
分享:

政策动向


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

7月7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数据中心原则上应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评价》(GB/T 44989—2024)二级及以上等级;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0,达到《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40879—2021)中的2级及以上水平;采用的服务器能效应达到《塔式和机架式服务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43630—2023)等规定的节能水平及以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数据中心所在省(区、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积极利用储能、氢能等技术,具有较强用电负荷调节匹配能力。


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 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

7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 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规范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检查。《通知》要求加强统筹计划和事前准备,高效开展日常检查;加强监控预警和监测溯源,精准开展个案检查;做好分析研判和报批备案,合规开展专项检查;强化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合理配置执法资源;严格规范实施行政检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通知强调,着力提升行政检查的规范性和精准度,确保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检查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

7月9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北京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旨在规范北京市碳普惠相关工作。该《办法》适用于北京市碳普惠体系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和监督,旨在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商业模式创新和绿色金融等方式,引导公众参与自愿减碳行为,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办法》鼓励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区级生态环境部门组织开展碳普惠项目和方法学推荐、机制探索及宣传引导等工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社会组织探索碳普惠机制创新,积极参与碳普惠方法学开发、项目运行、激励机制和绿色金融创新,带动全社会更多主体参与碳普惠行动。


云南省发改委等联合发布《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

7月9日,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云南省能源局联合发布《云南省推动绿电直连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将通过6条路径推动绿电资源就地转化,助力“绿电+先进制造业”走深走实。绿电直连重点支持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有色金属(包括稀贵金属)、数据中心、氢能、磷化工、有机硅、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行业符合国家和省级产业政策的新建项目,以及延链补链强链环节新增项目,优先支持负荷调节能力较强的产业项目。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印发《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7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第一批)》,试点产品涵盖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电解铝、水泥和木制品等17类产品。


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通知》强调要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与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下达的2025年、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文件指出,此次下达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约束性指标,按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考核评估;2026年权重为预期性指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此做好项目储备,并结合2025年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优化纳入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的电量规模。此外,在电解铝行业基础上,2025年增设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2025年,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要求绿电消费比例为25.2%~70%之间。


行业资讯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和公正转型特别顾问、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塞尔温·哈特

7月7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和公正转型特别顾问、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塞尔温·哈特,双方围绕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黄润秋表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大规模部署,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可靠、低成本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冲击和挑战的背景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维护和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中方将一如既往支持联合国工作,不断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积极贡献,与各方一道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取得成功。


英国财富基金将向碳捕获项目投入2800万英镑

7月7日,英国财政大臣雷切尔·里夫斯宣布国家财富基金(NWF)将投资2860万英镑(约2.8亿人民币)用于建设Peak Cluster碳捕获项目。根据里夫斯所在部门声明,这笔资金将于用建设碳捕获管道,该管道将把二氧化碳输送到爱尔兰东部海床下方封存。里夫斯表示,英国正在对水泥和石灰行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提供重要的碳捕获基础设施。财政部表示,Peak Cluster项目还获得了私营部门3100万英镑的支持,这将是NWF在碳捕获领域的首次投资。


Axens与美国可再生能源公司达成SAF战略合作

7月7日,生物燃料工艺技术供应商Axens宣布,与可持续航空燃料(SAF)项目开发商美国可再生能源公司(NSR)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协议,NSR将与Axens及其技术合作伙伴Thyssenkrupp Uhde携手,采用BioTfueL®技术,以商业化前的林木间伐物和采伐残材等森林剩余生物质为原料,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NSR计划通过优化原料选择、工艺配置、能源利用及工厂碳捕集等多方面措施,生产在生命周期评估基础上可实现温室气体(GHG)净排放为负的SAF,与传统化石航空燃料相比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益。

欧盟寻求“自然碳信用”填补绿色资金缺口

7月7日,欧盟委员会表示,欧盟将制定“自然碳信用”规则,向农民和林业工作者支付保护生态系统的费用,以使这项工作更具经济效益。这将允许公司或国家购买农民、林业人员和其他土地管理者通过植树、恢复湿地或转向再生农业等方式保护自然而发行的碳信用。欧盟正在寻找增加环境保护资金的方法,同时又不进一步增加捉襟见肘的公共预算。专家组将评估如何认证自然碳信用并管理其市场,然后决定是否将其纳入欧盟法律。


我国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实现技术突破

7月8日,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李晋平团队成功研发出人工沸石分子筛技术。此前尚无人工沸石应用于低浓度瓦斯提质的先例,经过多轮迭代优化,团队最终制备出的颗粒状、具有“微孔—介孔—大孔”多级孔道结构的硅铝基人工沸石,甲烷吸附率高达80%。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煤矿开采过程中浓度为2%—8%的瓦斯利用世界性难题,有望为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提供开创性技术方案。


厦门达成首笔生物质发电绿证交易

近日,厦门市政环能下属公司通过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平台将近27万张有效期至2026年底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出售给用能单位。这也是厦门市首笔绿证交易。根据现有项目规模,公司每年可产生用于市场交易的绿证约30万张,将为企业持续发展注入“绿色现金流”。

世界银行执董会批准两笔中国贷款项目促山西、贵州两省绿色发展

近日,世界银行执董会批准了世行贷款山西省可持续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及贵州省贵阳市绿色城市发展项目。其中,山西省项目旨在支持山西省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该项目利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1亿美元,贷款期限为25年。贵州省项目旨在支持贵阳市绿色城市建设并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该项目利用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2.5亿美元,贷款期限为24年。


谷歌环境数据涉嫌漂绿

近日,Kairos Fellowship 发布了一份名为《谷歌的生态失败》的报告,质疑谷歌环境数据涉嫌漂绿。报告指出,谷歌温室气体排放量从2010年到2024年增加了1515%,2024年碳排放量比2010年多2190万吨,范围2排放激增820%,范围3排放透明度低,仅范围1排放略有下降,仅占总排放量的0.31%。谷歌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净零排放,但报告称这一目标“不切实际”。同时,谷歌在用水方面存在更多问题,根据Kairos的数据,从2016年到2024年,谷歌的取水量增加了340%,仅在2024年就达到110亿加仑。


加纳成为非洲首个根据《巴黎协定》第6.2条正式交易碳信用的国家

近日,加纳成为非洲首个根据《巴黎协定》第6.2条正式交易碳信用的国家,并于7月8日向瑞士转让11,733吨经核实的减排量,这些减排量源自清洁厨灶计划。此交易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此类交易,使加纳成为全球第二个完成此类交易的国家。随着加纳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其碳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吸引11亿美元投资,并创造数千个就业岗位。


部分内容来源于行业协会公众号、行业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