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场馆全绿色用能
6月24日,2025年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开幕,会议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聚焦智能技术、绿色转型与全球合作。本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场馆方——国家会展中心(天津)通过绿证交易,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折合交易绿电电量8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约3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600吨。这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首次通过采购绿证的方式实现全绿电供应。
新加坡、英国和肯尼亚宣布成立国家层面“发展碳市场联盟”
6月24日,新加坡、英国与肯尼亚在伦敦气候行动周期间宣布成立“发展碳市场联盟”,旨在通过政府主导,恢复全球自愿碳市场的信任,推动高质量碳信用的发展与交易。该联盟为全球首个由主权国家发起的自愿碳市场合作机制,标志着国家层面在气候融资与碳市场治理方面迈出协调共治的新步伐。此次联盟成立,旨在从政府层面制定清晰、透明的碳信用使用规则,鼓励企业与投资者信任高质量的碳信用。除三国以外,法国与巴拿马也在启动当天正式加入该联盟,更多国家预计将在未来数月陆续参与。这一趋势表明,重塑碳市场公信力已成为多国政府的共识,南北合作与制度衔接也将成为未来焦点。
2025全国低碳日“国际自愿碳市场对话”活动成功举办
6月25日,全国低碳日“国际自愿碳市场对话”活动成功举办,300余位代表参会。与会嘉宾围绕全球自愿碳市场发展新趋势与我国参与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在案例展示环节,与会者围绕“巴黎协定第6.4条背景下的亚洲自愿碳市场合作发展”,结合亚洲区域合作、标准衔接与市场创新等议题进行了充分探讨。
GRI发布符合全球气候目标的气候与能源报告标准
6月26日,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公布了《GRI 102:气候变化》及《GRI 103:能源》两项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旨在推动企业责任并加速气候行动。其中,《GRI 102:气候变化》纳入了与之前以气候为重点的标准相比的一系列变更,包括纳入“公正转型”原则,要求报告受影响工人、社区和弱势群体的影响,以及GHG移除和碳信用的使用;《GRI 103:能源》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脱碳计划以及能源效率成果。GRI同时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发布了关于标准应用互通性的联合声明。
南方电网公司成为首家生产办公全绿电的央企
近日,南方电网公司宣布于2024年实现全年度生产办公场所100%绿色用电,成为首家生产办公全绿电的央企。据广州电力交易中心核算,此举全年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0万吨。南方电网通过系统内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加快实施电能替代和清洁替代,提高生产运营过程、交通物流等环节电气化水平。同时,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使用绿色电力,逐步实现公司生产办公场所全额绿色电力消费
霍尼韦尔、庄信万丰、GIDARA 能源与三星E&A组建SAF技术联盟
近日,霍尼韦尔、庄信万丰、GIDARA能源与三星E&A组建战略技术联盟,旨在为全球市场提供使用生物质和城市固体废物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的突破性端到端解决方案。此次合作,联盟成员企业计划利用费托(FT)合成工艺来推出一项全新的联合技术,以解锁全球范围内丰富且可获取的原料。借助四家公司的资源,此解决方案有望将从可行性研究到装置投产的时间缩短15%以上,同时可最多节省10%的资本支出。
欧盟或将撤销“漂绿”法规
近日,欧盟委员会计划撤回《绿色主张指令》,该指令旨在防止企业做出误导性、模糊或虚假的环境主张。指令自2023年提出以来,被视为打击“漂绿”的手段,要求企业在宣传产品或服务的环境效益时满足最低标准。但欧盟估计,其内部销售产品中超半数环保声明模糊或误导,40%无证据支持。在欧洲人民党压力下,委员会计划撤回该指令,理由是其可能带来复杂的行政负担和成本。
欧盟成员国同意对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尽职调查进行更大幅度的削减
近日,欧盟成员国就Omnibus提案的谈判立场达成协议,简化和减少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尽职调查要求。理事会提议大幅减少纳入法律范围的公司数量,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的适用门槛从250名员工提高到1000名员工,并增加4.5亿欧元收入门槛,预估将有80%的公司被移除。同时,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的门槛被设定为5000名员工和15亿欧元收入,重点关注直接业务合作伙伴层面的尽职调查,并将转换截止日期推迟至2028年7月。
澳大利亚发布首个可持续金融分类法
近日,澳大利亚可持续金融研究所发布首个可持续金融分类法,为绿色和转型融资相关经济活动提供分类标准,助力净零转型。该分类法在欧盟分类法基础上修改,适用于澳大利亚重要行业,供市场参与者自愿使用。它涵盖气候变化减轻、适应与韧性等环境目标,包含技术筛选标准,可用于筛选符合条件的活动、资产或项目,也可帮助企业证明其业务模式与环境目标的一致性。
部分内容来源于行业协会公众号、行业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