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企业完成全国首笔国际碳信用平台交易
8月27日,南京年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秸秆炭化还田多联产技术示范项目产生的330吨碳清除量,在国际碳信用认证平台Puro成功挂网销售并获签碳信用,目前已交易7吨,销售价格为每吨142美元,成为国内首个在该国际碳信用平台交易成功的项目。
欧盟确认CBAM将如期实施
8月25日,欧盟委员会税务与海关同盟总司明确表示,欧盟法律规定碳边境调整机制将于按计划于2026年1月1日生效。作为欧盟“Fit for 55”一揽子计划的关键支柱,是欧盟实现2030年减排55%目标的基石,因此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政策刚性。面对新规则,企业唯有尽快建立碳排放核算体系,设定科学减排目标,优化生产工艺并推动供应链减碳,才能在即将到来的全球绿色贸易格局中确保竞争力。
漠河林业局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成功登记全国首个造林碳汇项目
2025年8月28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及信息平台显示,漠河林业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林造林碳汇项目状态显示为“已登记”。该项目通过国家管理员审核后,成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后首个完成登记的造林碳汇项目。该项目的顺利推进切实促进了CCER造林碳汇项目的落地进程,彰显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该项目的成功登记,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项目位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漠河林业局所属8个林场1560.83公顷范围内开展的造林活动。申请计入期40年,计入期内的预计总减排量为242,740tCO2e,预计年均减排量为6,068tCO2e。
联合国发布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近日,联合国发布202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报告。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目标中35%的目标正在按照计划发展,47%的目标进展缓慢,还有18%的目标正在倒退。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571亿吨,同比上升1.3%,高于2010年至2019年0.8%的年均增幅,使全球升温路径逼近3.1摄氏度。若要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将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温室气体排放需在2035年前年均下降4%;若控制在1.5摄氏度,则需年均下降7.5%。气候变化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2020亿美元,间接损失超过2.3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承受的负面冲击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两倍。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次发布采用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编制的可持续报告
近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布首份依据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制定的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编制的《可持续报告》,与中期财报同步公开。报告全面披露了亚投行在治理、战略和风控体系中纳入气候因素的情况,并指出气候相关财务风险对机构无实质性影响。首次自愿披露了融资排放数据,以及涵盖碳定价、排放指标和未来展望的内容,体现了亚投行承诺持续提升可持续及气候相关披露的透明度和质量,是亚投行透明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践行了多边开发银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上支持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工作,推进构建全球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基准的共同承诺。
英国发布转型金融指南草案,支持高排放行业脱碳
近日,英国启动针对《转型金融指南(草案)》公开咨询,拟通过建立统一框架为高排放行业解锁更多资本,加快实现净零转型。该指南由英国政府与伦敦金融城市公司联合成立的转型金融委员会发布,旨在为企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引,推动英国建设全球转型金融中心。草案提出一系列适用于不同资产类别和地域(包括新兴市场)的原则和标准,重点聚焦企业整体转型而非单个项目,强调框架的灵活性、适度性与可操作性,帮助市场主体区分可信的转型金融与“漂绿”行为。该指南被视为推动形成国际转型金融共识的重要一步,或将成为全球借鉴的基准性文件。
绿色现实资产有望于2030年突破5.6万亿美元规模
研究机构Mantra预测,绿色现实资产市场或将于2030年达到5.6万亿美元规模。长期以来绿色资产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目前不到1%,但随着碳信用、再生农业与可再生能源等绿色资产逐渐受到关注,其代币化潜能正在成为当下的新兴热点;尽管“把碳上链并不等于提高减排质量”,森林类减排量计量、附加性与永久性受到质疑,但上述项目与政策框架显示私营创新与制度支撑具备形成合力的条件。随着全球碳交易机制的完善、欧盟与国际金融机构的推动,以及以Dimitra、Liquidstar为代表的区块链创新者不断探索,绿色现实资产的代币化正在加速成为资本与可持续目标的关键交汇点。
部分内容来源于行业协会公众号、行业媒体平台。